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老照片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农家小院里都是宝,一个私人图书馆一个放满老物件

    信息发布者:陈三香
    2019-06-23 09:59:08   转载

    前几天,富阳人的朋友圈都在转发着陆人淼一家的故事。作为2017年度省级“最美家庭”,陆人淼一家正在参与2018年全国“最美家庭”的社会化推荐活动。

    而在富阳区东洲街道,陆人淼早已是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。已经50岁的他学历不高,初二时就辍学打工,他干过泥水工,卖过猪肉,也当过保险客服,独独没有做过教师,但来来往往的人都会亲切地喊他一声——“陆老师”。

    因为在他的农家小院中,有两座向大家免费开放的“黄金屋”,一个藏着5000多册书,一个陈列着100多件几近消亡的老物件,而陆人淼就是那个为村民们寻书、借书,并答疑解惑的热心人。

    投入15万,他创办藏着5000多册书的私人图书馆

    每逢平日傍晚和周末,位于陆家浦村的这个院落就会敞开大门,穿过花草相间的美丽庭院,挂着金色牌匾的“人淼阅览室”映入眼帘:4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干净整洁,左侧立着三排铁书架,名著、故事书、历史书、林木栽培指导书、少儿读物等分门别类地排列在上面,书架旁是几个玻璃书柜,连环画、报刊等整齐地安置在这里,从中拿一本书坐在右侧的长书桌上,环顾四周,你还会看到墙上挂着名人画像,俨然一副小型图书馆的模样。

    这间小小的书屋,藏着5000多册书,其中,有陆人淼珍藏了许久的1500余册绝版连环画,都是上世纪60到80年代的小人书,如成套的《水浒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红楼梦》等,让村民们从中打捞童年的幸福与快乐;有他搜寻了很久的乡土文史,包括富阳的民间故事传说,关于富阳的战争或名人的历史书,以及富阳县志、富阳市志等,让村民了解富阳的历史与文化;还有从1993年至今共20余年的《富阳日报》,全部装订编号,供村民查阅资料。

    但这不是它的全部家当,“我建这个书屋就是想方便大家读书,所以平时会根据村民的需求定期换书、添书。”陆人淼告诉记者,“由于村子距离城区比较远,平时村民们想借书、看书很麻烦,去一趟区图书馆来回要2个小时。”

    也正是因为这样,2014年初,陆人淼萌生了成立书屋的想法,“我和我父亲一样,都喜欢看书看报,家里的藏书少说也有几百本,就想分享给大家。”说做就做,陆人淼立马带着这个想法前往富阳区图书馆寻求帮助,令他惊喜的是,图书馆很支持,还向他支援了700册书。

    经过7个多月的改造,在陆人淼的院落屋后,原先的养猪棚蜕变成了书香四溢的“人淼阅览室”。“除了图书馆支援的书,还有我珍藏的绝版连环画和文史类书籍,也去书店专程购买了一些,当时一共1000多册。”购买图书,添置书架、书柜、桌椅、空调,前前后后,为了这个阅览室,陆人淼花了近15万元。

    为了方便村民借阅书籍,他还专门在门外挂上了一块牌子,写着书屋的开放时间和自己的电话,“因为平时要上班,通常是周一到周五晚上5点到8点开放,周末就从早上8点开放到晚上8点。如果遇上特殊需要,对方可以打电话联系我。”

    开馆三年,它成为富阳活跃的图书流动点

    “人淼阅览室”就这样不间断地开了三年多,这间书屋的人气也越来越旺,“有时候,一天会有二三十人来看书或借书”。这其中有街坊邻里,也不乏东洲街道以外的人,“不少人遇到了找不到的书就会想到我,不认识我的就会托陆家浦村的朋友来我这里借书。”陆家淼说,“也有很多我这里没有的书,那我就会去区图书馆或者各地书店帮对方寻找。”

    两年前,木匠师傅陆延生因为找不到一本有关仿古桌椅制作的书,就联系上了陆人淼。为了这本书,陆人淼四处打听,专程去杭州市图书馆为他借了回来。“后来,参考书上的样式,我制作出了一批仿古桌椅,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欢,也卖出了好价钱。”陆师傅笑着说。

    如今,人淼阅览室已经成为“富阳区图书馆的馆外图书流动点”,而每隔六个月陆人淼就会去更换一批新书回来。“一般养殖种植类书籍来看的人比较多,我就会多拿一些。”陆人淼说,“村里很多人都种植葡萄等农作物,遇到了病害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,很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。”

    这么多书让村民随意借阅,不会担心书会丢吗?陆人淼告诉记者,起初为了让借还书更明确,他曾制作过“借书证”,每次最多借阅两本书。但时间久了,陆人淼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——那些没有办理借书证的村民也会按时来还书,并且还书的时候还会带上几本自己的书赠送给阅览室。陆人淼欣慰地说,“后来‘借书证’就取消了,而我这里的书也没少过,反而越来越多了。”

    收集10余年,他建成有100多种老物件的农耕文化馆

    “腹中有诗书气度自华美,心内藏典籍谈笑皆珠玉。”这是“人淼阅览室”大门一侧牌匾上的文字,字里行间流露着主人对文化的向往。由于家境贫寒,又身为三兄妹中的大哥,陆人淼在读到初中二年级时就辍学打工了。或许正是对知识的渴望,让他比常人更加珍视书籍和历史的价值。

    除了满屋子的书,过去的十几年里,陆人淼也收藏了很多记录历史的老物件——“有些是祖上传下来的,我就好好放着;有些是村民们造房子或搬家时丢在一边不要的,我觉得可惜,就花点钱买了回来;还有些是听说别人家有的,我就专程跑去收集了回来。”

    2016年,陆人淼将这些老物件集合在一起,投入了近10万元,又创办了一个小型农耕文化馆。如今,这个文化馆里已经陈列了100多件“宝贝”,其中,有古代的粮食加工工具,有传统的手工纸生产工具,有草鞋编织工具,也有不同年代的各类生活工具,年代最久远的要数五六百年前的青石脚盆。

    而它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陆人淼花了很多功夫找齐的,有的要四处打听,有的要跋山涉水去很远的地方,有的重达400多斤,有的破损严重,要花钱请木工师傅修复。陆人淼说,自己不清楚这些老物件的收藏价值有多少,也不在意它们是值钱还是不值钱,“我只是想把祖先用过的这些东西整合在一起,展示给大家看,因为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和财富。”

    开馆不到两年,这个小型农耕文化馆已经迎来送往了一批批参观的学生,“大概一共有五六千人来过,特别是寒暑假来的人比较多”。“这是木砻,它能把稻谷变成米;这是石磨,它把米又变成了粉。”孩子们一来,陆人淼就一边操作演示着,一边给他们讲述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。

    每天东奔西跑地找书、找老物件,花费这么多精力和时间,值得吗?陆人淼有些庆幸地回答我,“以前空闲的时间很多,我会打牌,也会输钱,但现在,不仅能帮上别人,我自己的生活也变得丰富而充实了。”

    陆人淼告诉记者,等到再过几年自己退休了,才是这座书屋和农耕文化馆的“黄金时代”,“那时,我就可以全身心地去打理好它们了,以后会源源不断地补充新书籍和老物件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把它们不断扩大。”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